alphago击败李世石的余温还没退散,各种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人工的言论也言犹在耳——不过在餐饮业,机器人的下岗潮一直都有。炒菜机器人、刀削面机器人……这些曾经被大张旗鼓报道的餐饮业新贵,在短短的时间内,都下岗了。
一个有趣的反差是:智能机器人在工业生产领域风生水起之时,餐饮行业的机器人为何总面临着下岗的窘境?这个问题,还得从机器人本身的“级别”、“智商”等方面谈起。
技术含量并不高 其实是“大老粗”
厦门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事业部的张继说,机器人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业机器人;一种是服务机器人,包括餐饮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
餐饮机器人一般是6轴,工业智能机器人一般是4轴至6轴;两者都是通过编程引导机器人工作。因此,从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上说,双方的差异并不大。
张继解释道,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精度”。精度是由机器人里的减速机控制的。别看减速机是由cpu控制的,但对于机器人而言,减速机才是机器人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工业机器人的精度一般在0.02毫米,但餐饮机器人的精度一般以厘米计算。张继说,同样都是六轴关节机器人,餐饮机器人可能只需3万元到5万元,但工业机器人却要10万元到30万元。换句话说,餐饮机器人其实是个“大老粗”,技术含量与工业机器人无法相提并论。
要想不下岗 还得拼“智商”
“真正的智能机器人要根据环境做出即时反应,能够互动、反馈、决策、学习等。”厦门思尔特机器人系统股份公司董事长孙启民认为,目前国内并没有真正意义的智能机器人。也就是说,餐饮机器人要当好侍应生,“智商”还需提升。
至于烹饪类的机器人,则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至少,“火候”就是一个必须跨过去的坎。
“人可以根据环境做出反应,但机器人不够灵敏。”孙启民说,“就拿炒菜机器人来说,的确可以设置标准化程序,让它根据食材来调节时间,但只有人才能一眼就判断火候。”
厦门市餐饮行业协会监事长胡艺忠说,提供标准化生产的机器人,可满足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但在灵活调整菜品多样性方面有所欠缺。
有多年餐饮从业经验的厨师刘向富也认为,“炒菜讲究色香味俱全,中餐菜品繁多,更加要求厨师准确把握炒菜的火候,用同一种食材炒出来的菜,味道可能完全不同,机器人的单一标准或许难以满足顾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