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化学所研发用于活体成像的红外光学探针

   2020-10-14 MENS260
核心提示:近红外二区(NIR-II, 1000-1700 nm)光学探针因成像质量较好而引起关注。
近红外二区(NIR-II, 1000-1700 nm)光学探针因成像质量较好而引起关注。与近红外一区(NIR-I, 650-900 nm)相比,近红外二区成像具有较低的自发背景荧光、较深的组织穿透性和较高的信背比;基于有机小分子的荧光体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多年来用于临床。其中,具有供体-受体-供体特征的荧光体,如苯并双噻二唑衍生物,显示出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约200 nm)和良好的活体内成像质量。然而,迄今用于活体成像的苯并双噻二唑衍生物的最大吸收和发射波长通常分别位于约800 nm和1000 nm处,波长仍然较短。因此,如何发展更长波长的新荧光体,依旧是光学探针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会民课题组的研究员史文和博士方玉等人制备出发射波长超过1200 nm,且可用于活体成像的新小分子光学探针FM1210。与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CF1065相比,FM1210的波长红移145 nm,这归因于同时引入Se原子和氨基的协同作用。FM1210的长波长发射使其可在100 fps的帧率下对小鼠进行高速活体成像。纳米化的FM1210具有被动靶向能力和良好的水溶性,适用于肿瘤甚至其微血管的成像。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admincom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