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钢铁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袁晴棠,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传尧,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东北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立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葛红林,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少明,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沛,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新江,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首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民革,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华北理工大学副校长王书桓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会议。
干勇宣布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成立,并在致辞时表示,在钢铁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过程中,殷瑞钰为首的团队的深入研究以及经过钢铁企业的大量的实践,把冶金流程工程学凝聚成为一个新的学科。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冶金工业上了新台阶,在研究理论上了新的高度。新的学科发展需要新的机构使这个学科更有系统地往前走。
殷瑞钰做了《论冶金工程科学的架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近100年来,冶金学总是局限在微观基础冶金学(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等)和专业工艺冶金学(炼铁学、炼钢学、铝冶金等)两个层次的架构上,缺乏工厂整体的、高层次集成的宏观动态冶金学,这实际上是整体结构优化的缺失,也是冶金学科的层次性缺失,这种缺失不利于冶金制造流程整体优化的涌现。
而对冶金工业、冶金企业绿色化、智能化的战略目标需求,急需形成一个“三个层次、相互嵌套、综合集成”的冶金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要通过新发展的宏观动态冶金学(冶金流程工程学)将冶金生产流程各类过程/各级过程整合起来,通过流程结构优化、功能拓展、效率提升的整体涌现性来推动企业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冶金流程工程学是以冶金制造流程为研究对象的学说。冶金制造流程并非一个过程,而是一系列过程群的集成。冶金制造流程并非专注一个工序/装置,二是一组相关的、异质异构工序/装置通过链接件(“界面”技术)进行耦合集成并实现有序运行的整体系统。
冶金制造流程是在特定开放系统中动态-有序、协同-连续运动的动态持续运行过程,其物理本质是:物质流在能量流的驱动和作用下按照一定的运行程序,沿着设定的流程网络作动态-有序、协同-连续的持续运行过程。冶金制造流程动态运行过程的本质是一组输入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特定的耗散结构中持续流动的耗散过程和耗散现象。
冶金学将在已有的微观基础冶金学、专业工艺学的基础上,进入宏观动态冶金学,形成“三层”结构的理论系统;耗散结构理论应该作为冶金工程学科第三次的理论基础。以“三层结构”理论体系与信息、生态、材料等学科融合,形成21世纪新的冶金学和冶金工程学科。
骆铁军代表钢协对分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表示,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必将不断丰富钢铁流程理论,对钢铁行业和企业的科技进步提供基础支撑,有利于加快推进钢铁工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他还建议分会将炉机匹配特别是长流程的炉机匹配作为课题之一。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高度重视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行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今年成立了协会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新的一年里,钢协将聚焦全面提升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水平这个根本任务,坚持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两大发展主题,着重解决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三大行业难题,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钢协将与中国金属学会,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钢铁企业一起,不断完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积极推动行业科技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
赵沛对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的成立和这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宣读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第一届成员名单。他表示冶金工程流程学学科是由中国人首次提出来和建立的冶金学科的分支,对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殷瑞钰热心倡导建立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并得到了中国金属学会干勇理事长和理事会全体成员的一致同意,大家相信,分会在殷瑞钰的亲切指导下,在挂靠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和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下,将有力推动冶金工程流程学学科的发展。
杨仁树首先对参加会议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接着介绍了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科的发展过程。他介绍北京科技大学是国内开展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程研发、成果转化历史悠久的高校之一。学校冶金工程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双一流”建设学科,一直处于国际前列,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中学校冶金工程学科连续三年蝉联世界第一。2001年,学校冶金工程专业开设了“钢铁流程多维物流管制”“冶金流程工程学”等专业课程。2018年,学校将《冶金流程工程学与智能制造》设置为冶金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开设《工程哲学》等支撑课程,支持出版《冶金流程工程学基础教程》。以冶金流程工程学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也逐步发展壮大,曾承担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积极推动冶金流程工程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入。
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在北京科技大学挂牌成立,将为推动我国新时代冶金工程人才培养,服务冶金制造流程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搭建一个全新的平台。这将有助于促进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与能源、环境、信息、自动化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建立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将有助于学校冶金工程学科发展新的分支,开拓若干“冶金+”新理论、新技术。作为分会的挂靠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将积极推动冶金流程工程学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大教学研究队伍,支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持续打造以冶金流程工程学为核心的工科平台。同时,北科大也将积极组织和参加分会举办的各类活动,并做好综合保障工作。
张少明代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向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他在讲话中指出,进入21世纪,冶金工业面临需要绿色化、智能化的问题,绿色化、智能化都是整体性、系统性的命题,不仅需要原子、分子,工序装置,制造流程这三个层次的科学技术支撑,更要求将这三个层次的知识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集成为工程科学。20世纪90年代,以全连铸钢厂为标志的钢铁工业技术结构升级,凸显了从制造流程层次进行钢铁生产全过程整体优化的明显效果,由此引发了冶金流程工程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殷瑞钰院士1993年发表的《冶金工序功能的演进和钢厂结构的优化》,2004年出版的《冶金流程工程学》以及2013年的《冶金流程集成理论与方法》,标志着冶金流程工程学的开端理论的创立,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中国钢研作为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秘书长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分会的支撑工作和各项有关工作,将冶金流程工程学思想发扬光大,为我国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科技大学徐安军教授在会上介绍了学科进展及分会成立过程。他介绍在钢铁工业发展进程中,冶金学的视野持续拓展,学科理论基础不断深化、交叉、发展。分会的建立,搭建了冶金工程科学拓展与创新平台;吸引和稳定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年轻人加入冶金流程工程学研究队伍;将冶金流程工程学及相关的学术交流常态化;培养冶金流程工程学师资队伍;扩展和创新冶金工程学科分支,促进冶金制造流程与绿色化、智能化的融合。
唐立新在致辞中指出,殷瑞钰的科学研究主要体现3方面的思维:一是科学思维,将原先的经验上升到科学,对流程有规律性的把握;二是系统的思维;三是工程思维。
孙传尧、袁晴棠、葛红林、原济南钢铁公司副总经理温燕明分别围绕冶金流程工程学的应用做了精彩的演讲。
在下午的学术研讨会环节,首钢集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张福明,河钢集团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王新东,中国钢研钢铁绿色化智能化技术中心教授郦秀萍、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郑忠、东北大学冶金学院副院长杜涛、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春政、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技术总监陈培敦分别做了题为《冶金流程工程学的典型应用》《打造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沿海钢铁基地——河钢唐钢新区冶金流程学理论的生动实践》《冶金生产流程中的界面技术》《关于钢铁制造流程的流、流程网络、运行程序三要素的认识和实践》《冶金流程工程学教学和科研》《高效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实践与探索》《学习实践冶金流程工程学——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打造钢铁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报告,分享了冶金工程流程学理论发展和实践中的运用。
毛新平和王新江分别主持了上午会议的上半场和下半场,徐安军和郦秀萍分别主持了下午会议的上半场和下半场。
经中国金属学会第十届第十一次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聘任北京科技大学徐安军教授担任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按照相关程序,此次会议通过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投票,选举张福明、郑忠、郦秀萍为副主任委员,同时选举郦秀萍为秘书长。
此次分会的成立,受到行业各界的高度关注,来自协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代表1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