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谷歌推出智能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自此打开了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大门。到了2014年,大量适用于普通消费者的智能可穿戴设备问世,2015年更是达到了一个大的爆发点。然而,紧接着在2016年,却逐渐遭到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质疑,在CES 2017上,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专属展区更是被撤销。从这些事件来看,虽然外形设计、内部功能等变得更为多样,但“鸡肋”一词也成为了这类产品经久不衰的“代名词”。
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依然是主角
根据IDC的统计,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前五名分别是Fitbit、小米、苹果、Garmin和三星。众所周知,这几家公司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主打产品都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
通过这个排名来看,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地位还是足够稳当的。但是,从增长幅度来看,苹果Apple Watch的全年销量下降了7.9%,其与四家都有所增长,以小米和三星的增长*为明显。不过,依据2016年的情况来看,小米的销量和份额增长应该归功于添加了一块显示屏的小米手环2,至于三星,除开手环这一设备,VR头显Gear VR应该为其市场助力不少。
其他智能可穿戴设备新力量正迎头赶上
除开小米和苹果之外,在国内市场上,其他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的增长幅度并不大,因而,在整体的增长中,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可能并没有占据**的地位。
根据市场份额的变化,我们从中能够获知两点信息:
一个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虽然相比往年有所起色,但是整体优势正在逐渐呈现衰弱;
另一个是包括VR头显、智能服装等在内的其他智能可穿戴设备正在崛起,其中,据市场调研公司Super Data联合开发平台Unity发布的数据报告,2016年VR头显设备的全球出货量为630万台。
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 消费者有话要说
时至今日,除了已经在人们视野中出没多次的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智能服装、智能跑鞋等可穿戴设备也是常常见诸网页报道中。另外,由于VR/AR的发展,相关可穿戴设备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勾起了人们的购买欲望。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整体上,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呈现一个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价格太贵、续航能力差、功能不实用、对测量数据准确性的质疑……在消费者的使用中,关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一系列问题也开始出现。
据调查显示,智能手表的弃用率(abandonment rate)为29%,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包括消费者认为不实用、用腻了等等。Gartner研究总监Angela McIntyre表示:“用户对设备的弃而不用,对产业来说是很严重的问题。相对于穿戴式设备的使用率,其弃用率显得相当之高。”
另外,基于对2017年**季度的市场调查,****的独立市场研究咨询公司Mintel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是智能手环,有52%的中国市民拥有智能手环。而在销量、普及率之外,Mintel的报告也显示,有32%的中国城市网民仅仅把智能可穿戴设备当成一种时尚。
虽然上面的两项数据仅仅只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的相关数据,但一直以来,该类产品就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一个“缩影”。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因为实用性太差等因素,消费者对其了解和购买的欲望正在渐渐消减,而放到整个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大环境中,这又何尝不是一个“通病”?
基于市场和消费者 智能可穿戴设备应当吸取哪些教训?
以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为例,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的市场规模为125.8亿元人民币,发展至2018年,这一数据将接近于400亿元人民币。对于这些数据,虽然到时结果未必准确,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从这两年的市场情况来看,即使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功能等方面都有着“硬伤”,也不妨碍其市场的增长。比如让智能可穿戴设备饱受“诟病”的2016年,在消费者、媒体等一致唱衰的时候,其销售数量的增加幅度还是相当可观的。
事实上,虽然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都有所增长,但当谈及“落地”之时,纵然是已经实现商业化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硬件设备,它们也没有实现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