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中建四局水务环保事业部正式揭牌,又一环保平台型国企入局。
自国企瞄上环保至今,这一趋势迅猛推进、与日俱深,其中以“基建巨头布局水务环保”最为典型。
以中建系为例,过去两年出手频繁。
2019年2月中建三局水务环保事业部(华南)揭牌,2020年6月中建三局水务环保事业部(西部)揭牌,如今中建四局水务环保事业部正式揭牌,可谓遍地开花。
那么,环保产业这么大,为何基建巨头独爱水务呢?
1、水务是块好吃的蛋糕
事实上,近年来杀入环保的各路神仙,大多数涉入的都是水务领域,而环保行业一直以来也是以这个行业最为热闹,受到的关注也最多。
“环保”大多数时候的语境也都是“水务”,所谓的环保巨头们也都清一色是水务公司。
这个现象源自水务行业的特性。严格来讲,水务属于市政建设,其中基建的成分很大,基建巨头涉此领域跨度最小。
此外,水、固、气三个领域中,最成熟的是水,而“水”当中事实上讨论最多的是城市供水排水。
水务领域不同于垃圾固废等,从投资来讲最保险,从技术来讲最为成熟,从社会需求来讲最为迫切,这无疑最对国企的胃口。
总体而言,水务是环保领域唯一一块政策好、发展相对成熟、来钱稳的蛋糕,吃蛋糕当然要捡好的吃,建筑巨头们深谙其中道理。
此外,尽管水务发展最为成熟,但至今仍未饱和,而新一轮政策更是刺激了市场的升级和扩充。现阶段仍旧是增量市场,以建设为主,这正中建筑企业下怀。
2、强敌早已环伺
自近两年国企进入环保的动作加快以来,民营企业颇感不适。其中,有一个很大的误解是,民企认为国企是这两三年来才进来的,而事实并非如此。
以今年5月成立的中铁水务为例,其成立可谓是出手即顶尖,出道即大哥。
这种优越性一方面是其身后有中铁这个更大的大哥,另一方面是其早已在水务领域经营多年,已然是一等一的高手。
中铁水务是由中铁系的水务业务整合而来,在此之前,中铁系已承建数百个水务及环保工程项目,其中包括多个大型污水处理厂:
上海白龙港城市污泥处理厂——亚洲规模最大的污泥处理设施;
武汉三金潭污水处理厂——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
武汉汉西污水处理厂——华中地区最大的污水处理厂;
上海市青草沙水源工程——国内首次使用超大管径、超千米距离顶进技术。
直到去年12月,中国中铁将水务投资确定为第九大业务板块,设立中国铁工建设有限公司,中铁水务规划入新组建的中国铁工建设有限公司,这才正式立起了“中铁水务”这面旗帜。
也就是说中铁系早就具备了问鼎水务领域的实力,但一直以工程服务商的角色在做事。
而整个环保行业,大多数企业对于商业竞争、商业对手等的分析判断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水平,这是最可怕的。
在变革迅猛的时代,最可怕的对手往往从未谋面,但甫一见面即一剑封喉。
3、一盘大棋越下越明朗
过去的两三年间,环保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很多人将其等同于国企的全面进场,其实远不止于此。
如果关联环保政策、体制、法规、用人等方方面面的变化,你发现国家在环保的改革上布局了一盘大棋,下了很深的功夫。
在我国进行环保改革,这事儿太大、太复杂,必须由国家权力核心来统帅、由国务院来当总司令、由央企、国企来当战将。没有这个阵容,环保这盘棋就下不活。
这也是为什么国企在投资参股民企的时候大多都要控股,因为获得了控股权才能获得指挥权,才能统一调配下一盘大棋。
所以,现在环保行业中的头部企业背后只有一个老大,就是国务院国资委。未来在生态环境领域还会诞生更多的国企巨头。
十八大、十九大以来的环保改革是划时代的,因为是全方位的,有一股“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劲儿。
现在这盘棋越下越明朗了。
结语
国字号的一致举旗,堵上了环保行业融资能力弱的黑洞,重新构架了环保产业的生态结构,将环保产业大踏步地带入了新的阶段。
未来环保产业将往什么方向发展?一段时间内还是不会交给市场。环保改革这场战役才开打,远远没有进行到深度或者说成熟阶段,所以接下来还是国家队的主场。
(版权所有 转载必须注明中国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