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PP模式的发展及趋势
1.1 PPP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英国最早提出了PPP这个概念。从英国和美国PPP模式的发展来看,政府开始发觉自己能力的不足和私营部门的优势,在意识到必须整合私人部门的资源以解决公共问题以后,主动寻求与私人部门的伙伴参与,使伙伴关系成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主流趋势。其优胜于传统的方法的最主要一点就是能提供更加高效率的公共产品或者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公共财政减轻了负担。
作为近十几年来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推行政策的一项重要方式,PPP模式是在各国整体政治经济体制结构的改变、民间参与的兴起、以及民营化风潮的侵袭和公共管理形态的变化等内外环境影响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2 我国PPP模式的历程
我国对于PPP模式的研究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对BOT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可以看作为PPP模式在我国发展的最初阶段。1984年,香港和合实业公司(Hopewell)联合中国投资发展公司共同发起的沙角B电厂项目是我国第一个BOT项目。
PPP在我国的发展模式经历了5个阶段:
①探索阶段。从改革开放到1994年,改革开放促使很多外资涌入,有一些资金开始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
②试点阶段。从1994~2002年,这个阶段有中央的试点项目和地方的试点项目,这些试点带来了一定的规律规则,是BOT模式形成的基础。
③推广阶段。从2003~2008年,市政公用行业进行了市场化PPP(公私合作制)项目的实践,对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④反复阶段。从2009~2012年,前3个阶段的特点是市场经济的特征非常清晰,民营企业参与多,竞争充分。而反复阶段是国进民退的阶段,这个阶段资源基本上倾向于国有企业。
⑤全新的阶段。从2013年至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私人资本进入市场,效率明显提高,PPP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过20年的发展,国内对于BOT模式的理论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以BOT模式运作的项目在基础设施领域得到了比较多的应用。